鐘馗捉鬼,傳說紛紜,主要有以下幾種。宋代沈括《補筆談》引吳道子鐘馗畫上唐人題記及高承《事物紀原》謂:開元年間,唐明皇從驪山校場回來,忽然得了惡性瘧疾,巫師們用盡了心計,忙活了一個多月也不見好轉(zhuǎn)。一天深夜,明皇夢中見...[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鐘馗捉鬼,傳說紛紜,主要有以下幾種。宋代沈括《補筆談》引吳道子鐘馗畫上唐人題記及高承《事物紀原》謂:開元年間,唐明皇從驪山校場回來,忽然得了惡性瘧疾,巫師們用盡了心計,忙活了一個多月也不見好轉(zhuǎn)。一天深夜,明皇夢中見...[繼續(xù)閱讀]
恨福來遲,楊柳青年畫,清代。柏柿(百事)如意,明代憲宗皇帝朱見深繪除了怒目圓睜、恐怖可畏的鐘馗形象(多是刺鬼、斬鬼、斬狐題材)以外,尚有另外一種鐘馗畫,畫上的鐘馗和顏悅色,一團和氣。畫面上還常配有蝙蝠或蜘蛛。這類畫與...[繼續(xù)閱讀]
《儒林外史》第十一回描寫了魯翰林家辦喜事、大宴賓客的情景,席間還找了個戲班子來湊熱鬧:“戲子上來參了堂,磕頭下去,打動鑼鼓,跳了一出《加官》,演了一出《張仙送子》,一出《封贈》。”這幾出都是吉祥喜慶戲,《封贈》為明...[繼續(xù)閱讀]
祿,指官職祿位。祿神來自祿星,而祿星原來確實是一顆星。祿星,位于北半球北斗七星的正前方,因為總與北斗七星相伴升起,因此比較容易找到。司馬遷《史記·天官書》中有一段文字講到了祿星: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宮:一曰上將,二曰...[繼續(xù)閱讀]
祿神,清代不過,祿神在民間還是很受歡迎的,絕大多數(shù)人并不想“脫俗”。人們都很“現(xiàn)實”,有了官就有了權(quán),也就有了錢,“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所以“加官進祿”、“福祿壽”、“官上加官”、“加官進爵”、“馬上封侯”、...[繼續(xù)閱讀]
明朝末年,李自成的農(nóng)民軍攻下河南,活捉了福王朱常洵,把他釘死后,用其血肉“雜鹿醢(剁成肉醬)嘗之,名‘福祿酒’”。①能喝上這種“福祿酒”者,可謂“口福”不淺!福祿壽八仙圖福王朱常洵,是明神宗朱翊鈞即萬歷皇帝的第三子。...[繼續(xù)閱讀]
文曲星是中國古代傳說中主管文運科名的星宿。舊時民間有一種說法,文章寫得好而被朝廷錄用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一般認為民間出現(xiàn)過的文曲星有范仲淹、包拯、文天祥等。許多人也許還記得,在讀初中時,語文課本中有一篇...[繼續(xù)閱讀]
雖然早在西漢時期,祿星這個遙遠的天體就被賦予主管功名利祿的職責,但那時它的地位并不高。司馬遷在《史記·天官書》中把他排在文昌宮六顆星里的最末一位。同時期的天文星象著作中,有關(guān)祿星的描述文字也很少,更沒有發(fā)現(xiàn)專...[繼續(xù)閱讀]
文曲星也好,文昌星也罷,它們也還只是作為星神為人們所崇奉。對于這種看得見而摸不著的遙遠的神靈,人們總感到有距離,不夠親切,迫切希望找到一位人格神來替代它。這種愿望在大宋年間終于得以實現(xiàn),一位具有人格屬性的文昌神...[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