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選自《后戲劇劇場(修訂版)》(李亦男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選文有刪節(jié)。漢斯-蒂斯·雷曼(Hans-Thies Lehmann, 1944— ),德國戲劇學家,先后任教于吉森大學和法蘭克福大學,2017年當選柏林藝術院院士,主要研究領域涉及文學、美...[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導言——選自《后戲劇劇場(修訂版)》(李亦男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選文有刪節(jié)。漢斯-蒂斯·雷曼(Hans-Thies Lehmann, 1944— ),德國戲劇學家,先后任教于吉森大學和法蘭克福大學,2017年當選柏林藝術院院士,主要研究領域涉及文學、美...[繼續(xù)閱讀]
導言——選自《環(huán)境戲劇》(曹路生譯,中國戲劇出版社,2001年),選文有刪節(jié)。理查德·謝克納(Richard Schechner, 1934— ),美國戲劇學者、導演。他在1967年創(chuàng)立了實驗團體表演小組(The Performance Group)并擔任藝術總監(jiān),直至1980年表演小組更名為...[繼續(xù)閱讀]
導言——選自《行為表演美學》(余匡復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艾麗卡·菲舍-李希特(Erika Fischer-Lichte, 1943— ),德國戲劇學者,先后任教于法蘭克福大學、古騰堡大學、拜羅伊斯大學、柏林自由大學,入選哥廷根科學院院士、柏...[繼續(xù)閱讀]
導言——選自《邁向質樸戲劇》(魏時譯,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耶日·格洛托夫斯基(Jerzy Marian Grotowski, 1933—1999),波蘭導演、戲劇理論家,重要作品有《衛(wèi)城》《浮士德博士》《忠貞王子》《啟示錄變相》等。格洛托夫斯基的“質樸...[繼續(xù)閱讀]
我們選取了契訶夫和羅伯特·威爾遜作為兩個研究案例,前者是在戲劇劇場瓦解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劇作家,其作品的價值隨著時間推進而愈加清晰地為后人所知,在他之后的重要劇作家很難完全逃出他的影響;后者是后戲劇劇場非常重要...[繼續(xù)閱讀]
導言——選自《現(xiàn)代戲劇理論(1880—1950)》(王建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在契訶夫的劇作中,人物生活在棄絕的籠罩下。他們的標志首先是棄絕當下和棄絕交流:棄絕在現(xiàn)實中遇到的幸福。在這種聽由命運擺布的態(tài)度中,渴望和反諷...[繼續(xù)閱讀]
導言——選自《后戲劇劇場(修訂版)》(李亦男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理查德·謝克納曾經(jīng)說過,如果把一個戲劇過程開始和結尾之間的戲劇人物的變形列成一個清單,就很容易概括這部戲劇的情節(jié)。[1]變形的發(fā)生方式可以是魔術、...[繼續(xù)閱讀]
1.陳白塵、董健主編《中國現(xiàn)代戲劇史稿》,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年...[繼續(xù)閱讀]
導言——選自1918年6月15日《新青年》第四卷第六號。作者胡適(1891—1962),字適之,原名洪骍,安徽績溪人。現(xiàn)代學者,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fā)動者與領導者之一。西方戲劇家中,對中國話劇的形成、發(fā)展影響最早和最大的便是易...[繼續(xù)閱讀]
導言——選自1926年6月24日《晨報副鐫》(發(fā)表時署名夕夕)。作者聞一多(1899—1946),本名家驊,字友三,湖北浠水人。文學家,新月派代表詩人,“國劇運動”的參與者。本文是“國劇運動”的重要文章之一,對“五四”新文化運動倡導的“...[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