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哲學家、教育家程顥(1032—1085)和其弟程頤(1033—1107)。程顥字伯淳,學者稱明道先生。程頤字正叔,學者稱伊川先生。同為理學奠基人,世稱“二程”。他們認為,精神性的“理”是世界的本原,萬物皆只有一個天理,都是天理的體現(xiàn)。...[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北宋哲學家、教育家程顥(1032—1085)和其弟程頤(1033—1107)。程顥字伯淳,學者稱明道先生。程頤字正叔,學者稱伊川先生。同為理學奠基人,世稱“二程”。他們認為,精神性的“理”是世界的本原,萬物皆只有一個天理,都是天理的體現(xiàn)。...[繼續(xù)閱讀]
北宋學者呂大臨(約1042—約1090),謝良佐(1050—1103),游酢(1053—1123),楊時(1053—1135)。均為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門下的弟子。呂大臨,字與叔,藍田(今屬陜西)人。初學于張載,后改從二程。認為“道”或“天理”是“寂然不動,虛明純一”...[繼續(xù)閱讀]
北宋哲學家、教育家周敦頤(1017—1073),張載(1020—1077),邵雍(1011—1077),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他們是北宋的五位著名學者,對北宋哲學思想的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并都教授了許多弟子,因而被后世學者們譽稱為“北宋五子”。參...[繼續(xù)閱讀]
北宋哲學家司馬光(1019—1086),邵雍(1011—1077),周敦頤(1017—1073),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張載(1020—1077)。六人的哲學觀點不完全相同。司馬光以人格化的“天”為宇宙的最高主宰,說“天者萬物之父也”;強調(diào)人應“順天之命”...[繼續(xù)閱讀]
北宋哲學家周敦頤(1017—1073),司馬光(1019—1086),邵雍(1011—1077),張載(1020—1077),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道學指宋儒的哲學思想,因以繼承孔孟“道統(tǒng)”、講究“性命義理”之學為主,故名?!暗缹W”之名始見于北宋。張載說:“朝...[繼續(xù)閱讀]
南宋哲學家朱熹(1130—1200)、張栻(1133—1180)、呂祖謙(1137—1181)。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僑居建陽(今屬福建)。為程顥、程頤四傳弟子,繼承并發(fā)展了其理學學說,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理學體系。曾任泉州同安主簿、秘閣修撰等...[繼續(xù)閱讀]
南宋哲學家朱熹(1130—1200)。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為二程(理學奠基人程顥、程頤)的四傳弟子。繼承并發(fā)展了二程以及周敦頤、邵雍、張載的學說,建立起一個龐大而完整的理學體系。認為“理”是事物之本原,總天地萬物之...[繼續(xù)閱讀]
南宋哲學家陸九淵(1139—1193)。陸九淵字子靜,撫州金溪(今屬江西)人。學者稱象山先生。首次提出“心即理”的命題,以“心”為構(gòu)成宇宙萬物的本原,斷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闭J為“心”與“理”是永久不變的,說“千萬...[繼續(xù)閱讀]
宋末元初學者何基(1188—1268)、王柏(1197—1274)、金履祥(生卒年不詳)、許謙(1270—1337)。何基字子恭,婺州金華(今屬浙江)人,居金華山北,人稱北山先生。推崇朱熹之學,熟讀四書,究其義理。官至史館??奔娉缯钫f書。王柏字會之,乃何...[繼續(xù)閱讀]
明代哲學家王守仁(1472—1528)。王守仁字伯安,學者稱陽明先生。他繼承了陸九淵“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同時也吸收了朱熹的心性學說中的一些思想成分,提出“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的命題,把陸九淵...[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