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其先祖為宋國貴族,后因避亂逃居魯國??鬃佑啄陠矢?生活困苦。成年后當過小官“委吏”(管理倉庫)和乘田(管理...[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其先祖為宋國貴族,后因避亂逃居魯國??鬃佑啄陠矢?生活困苦。成年后當過小官“委吏”(管理倉庫)和乘田(管理...[繼續(xù)閱讀]
墨子(約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戰(zhàn)國之際的政治家、思想家,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宋國人,一說魯國人。相傳他“學儒者之業(yè),受孔子之術”,后來拋棄儒學,創(chuàng)立墨家學派,成為孔子思想的反對派。墨子有“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繼續(xù)閱讀]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戰(zhàn)國時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受業(yè)于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是儒家學派的繼承和發(fā)展者,有“亞圣”之稱。孟子在政治上提出了以“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為核心的“仁政”學說。他認為對不...[繼續(xù)閱讀]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又稱荀卿,戰(zhàn)國時期趙國人。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哲學家、教育家。他游歷過不少國家,并打破“儒者不入秦”的偏見,到秦國游歷,見過秦昭王,他對商鞅變法后的秦國政治,給予很高評價,認為“治之至也...[繼續(xù)閱讀]
韓非(約前280—前233),出身韓國貴族,與李斯同為荀子的學生。他曾多次上書韓王,建議修明法制,去邪枉之臣,用功實之士,但未被采納。他發(fā)憤著書立說,著《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篇十余萬言。他的學...[繼續(xù)閱讀]
秦始皇(前259—前210)即嬴政,戰(zhàn)國時秦國國君,秦王朝的建立者。秦莊襄王之子。13歲(前246)即王位。宣太后支持相國呂不韋和嬖臣長信侯地嫪毒專權。前238年,國君22歲按秦制舉行加冕禮親自主政,嫪毒趁機發(fā)動政變。嬴政早有察覺和準...[繼續(xù)閱讀]
李斯(?—前208),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年少時為郡小吏,曾從荀卿學帝王之術。戰(zhàn)國末年入秦,初為呂不韋舍人,被任為郎。因建議秦王嬴政“滅諸侯,成帝業(yè),為天下一統(tǒng)”(《史記·李斯列傳》)得到秦王賞識。先拜其為長史,再拜為...[繼續(xù)閱讀]
劉邦(前256或前247—前195),秦末農(nóng)民起義領袖,西漢王朝的建立者,即漢高祖。公元前202—前195年在位。字季,沛縣豐邑(今屬江蘇)人。原為秦的泗水亭長。秦末他押送刑徒去咸陽時,與刑徒一起逃亡芒碭山(今河南永城縣境內)中。秦二世元...[繼續(xù)閱讀]
肖何(?—前193),沛(今江蘇沛縣)人。擔任秦沛令主吏掾。秦二世元年(前209)佐劉邦在沛起義。劉邦起義軍攻入咸陽后,諸將涌向秦之府庫,爭奪金帛財物,肖何則首先收取秦王朝之律令、圖書、文獻檔案。劉邦之所以能夠掌握全國要塞、郡...[繼續(xù)閱讀]
張良(?—前186),字子房,城父(今安徽亳縣東南)人。祖上五代相韓,為韓國貴族。秦滅韓后,決心為韓報仇。結交刺客,乘秦始皇東游之機,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東南)謀刺秦始皇未遂。后更改名姓,亡匿下邳(今江蘇邳縣西南)。遇圯上老人...[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