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漢語知識 > 成語故事 > 正文

不識廬山真面目
成語故事

不識廬山真面目11.jpg

解釋:

        原意是指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受到局限,難以看到它的全貌。后來這個成語用來比喻認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質,因為受到了主觀或者客觀的限制。

出處:

        這個成語出自宋代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來源與引申意義:

        這首詩是蘇軾在游覽廬山時所作,通過對廬山的描寫,表達了人們對事物認識的局限性。引申為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常常受到自身所處位置、角度、立場等因素的制約,難以看清事物的全貌和真相。

比喻意義:

        通常用來比喻人們因為身處其中或者受其他因素影響,而無法正確、全面地認識和理解某一事物或現(xiàn)象。

近義詞:

        不明真相、不得而知、不得要領、霧里看花等,這些成語都表示對事物的認識不清或者難以捉摸。

反義詞:

        了如指掌、一目了然、洞若觀火等,這些成語則表示對事物有清晰、透徹的認識。

辨析:

        “不識廬山真面目”強調的是因為身處其中而無法看清,含有一定的被動性和無奈性;而“不得而知”則更多是指因為信息不足或者條件限制而無法知道,主動性相對較強。

文化內涵與智慧:

        這個成語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辯證思維和哲理思考。它告訴人們,在認識事物時要盡量擺脫自身的局限,從不同的角度和立場去看待問題,以求得更全面、更客觀的認識。同時,也提醒人們要保持謙虛和開放的心態(tài),不斷學習和探索,以接近事物的真相和本質。

不識廬山真面目1.jpg

故事:

        廬山在我國江西九江市的南面。相傳在西周武王時,有一個名叫匡俗的高人,在山上結廬而居。他住的幾間茅屋,就被稱為匡廬。周武王曾多次派人來請他出去做官,但都遭到拒絕。后來,人們便把匡俗隱居的這座山稱作廬山。
        廬山三面臨江,山勢十分雄偉,最高的漢陽峰,海拔有1400多米。由于山清水秀,風景奇麗,廬山成了一個絕佳的游覽勝地。另外,因為它臨江靠水,山上煙霧縹緲,往往讓人很難看清它的真實面貌。
        北宋時杰出的大文學家蘇軾,也曾游過廬山,并寫下了一首《七絕》: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詩的大意是:正面看高嶺橫空,側面看卻成了一座峭峻的奇峰。隨著遠近高低角度的不同,千姿百態(tài),氣象萬千。為什么一下子看不出廬山的真面目呢,只因為處身在廬山的環(huán)抱之中。
        后來,“不識廬山真面目”這一成語,用來比喻不能認識事物的本來面目。

開通會員,享受整站包年服務立即開通 >
說明: 本文檔由創(chuàng)作者上傳發(fā)布,版權歸屬創(chuàng)作者。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點擊申訴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