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北口,是燕京北部長城的又一個重要關隘。今北京密云縣的東北部。長城東有山海關,西有居庸關,屹若門戶,而古北口控兩關中,崖壁崎峭,道路扼隘,距都城不過二百里,尤為鎖關重地。春秋戰(zhàn)國時燕國就在這里筑長城設關。唐時設東軍...[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古北口,是燕京北部長城的又一個重要關隘。今北京密云縣的東北部。長城東有山海關,西有居庸關,屹若門戶,而古北口控兩關中,崖壁崎峭,道路扼隘,距都城不過二百里,尤為鎖關重地。春秋戰(zhàn)國時燕國就在這里筑長城設關。唐時設東軍...[繼續(xù)閱讀]
八達嶺,在北京市延慶縣,是長城的一個隘口,為西北通往北京的咽喉,京張公路即從城門中通過。關城東西二門,東門額題“居庸外鎮(zhèn)”,刻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西門額題“北門鎖鑰”,刻于萬歷十年(1582年)。從北門鎖鑰城樓左右兩側,延...[繼續(xù)閱讀]
香山,北京西山山嶺之一,元、明、清歷代帝王都在此營建離宮別院,清乾隆十年(1745年)在此大興土木,興建亭臺樓閣,共成28景,加筑圍墻,名“靜宜園”,園內有勤政殿、棲云樓、香山寺等。此地重巒迭嶂,清泉潺潺,花木滿山,景色清幽。秋...[繼續(xù)閱讀]
碧云寺,在北京市海淀區(qū)香山東麓,創(chuàng)建于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初名碧云庵,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擴建后,改今名。寺依山勢從山門至寺頂共六層院落,層層殿堂,松柏參天,濃蔭蔽日,有羅漢堂,堂內有木質漆金羅漢500尊,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繼續(xù)閱讀]
臥佛寺,即壽安寺,又名十方普覺寺,因寺內有臥佛造像而著稱,在北京海淀區(qū)西山北部的壽安山南麓。建于唐貞觀年間,初名兜率寺,元延祐七年擴建稱昭孝寺,后來又曾改名洪慶寺,明代名壽安禪林,崇禎年又改永安寺,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后...[繼續(xù)閱讀]
潭柘寺與戒臺寺均在北京市門頭溝區(qū)內。潭柘寺,是北京最古老的寺廟,始建于晉代(265-316年間),原名嘉福寺,后因山間有柘樹而得潭柘名,唐時曾叫龍泉寺,金代曾叫大萬壽寺,明代復舊名嘉福寺,清代又改岫云寺,但俗名潭柘寺流傳遐邇。...[繼續(xù)閱讀]
明十三陵,在北京昌平縣天壽山下。有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毅宗)等13處明代皇帝陵墓,統(tǒng)稱十...[繼續(xù)閱讀]
盧溝橋,在北京西南20里的永定河上,建于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在明清兩代曾多次重修或重建,原名廣利橋,是北京現(xiàn)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橋。橋全長266.5米,橋身兩側護欄石柱頂均雕有石獅,大小485個,神態(tài)各異,形狀奇巧。清乾隆御題“盧溝...[繼續(xù)閱讀]
天津市,古屬幽燕之地。春秋時期為無終子國,秦置無終縣,隋大業(yè)末年,改無終為漁陽,因在漁山之陽而得名。唐設漁陽郡,后又改薊州,州治仍設在漁陽。杜甫《后出塞》中有“漁陽豪俠地,擊鼓吹笙竽”,白居易《長恨歌》中也有“漁陽...[繼續(xù)閱讀]
盤山,又名盤龍山,相傳三國曹魏時田疇隱居于此,故亦稱田盤山。此山在天津薊縣城西北12公里,為燕山余脈,主峰近千米,歷史上譽為“京東第一山”。山上名勝有5峰(掛月峰、紫蓋峰、自來峰、九華峰、舞劍峰);8石(懸空石、搖動石、晾...[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