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岐山縣東北。山狀如柱。亦稱天柱山。又因其山兩岐,俗呼為箭括嶺,海拔1675米。相傳周初鷟鳴于山上,時人亦謂此山為鳳凰堆?!对姟ご笱拧ぞd》:“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禹貢》:“導岍及岐”,“...[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在陜西岐山縣東北。山狀如柱。亦稱天柱山。又因其山兩岐,俗呼為箭括嶺,海拔1675米。相傳周初鷟鳴于山上,時人亦謂此山為鳳凰堆?!对姟ご笱拧ぞd》:“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禹貢》:“導岍及岐”,“...[繼續(xù)閱讀]
(一)在陜西韓城市西北?!稘h書·地理志》夏陽縣:“《禹貢》梁山在西北”。《水經(jīng)注》:“河水又南徑梁山原東,山在馮翊夏陽縣之西,臨于河上,山崩,壅河三日不流。”從今合陽西北之磨鐮石迤北經(jīng)黃龍的佛爺嶺,冢字梁到韓城市西北...[繼續(xù)閱讀]
在禮泉縣東北,東隔涇水河谷與仲山相接,最高峰海拔1271米,今稱筆架山。《漢書·地理志》:“谷口縣九嵕山在西?!惫瓤诳h城在九嵕山東北屯鎮(zhèn)北灣里王附近?!短藉居钣洝肪艒旧健吧礁吡傥迨?周回十五里?!碧铺诶钍烂裨?..[繼續(xù)閱讀]
今名五峰山。在今陜西省禮泉縣北,為禮泉、永壽、乾縣的界山。海拔1467米?!堕L安志》:“漢時溫宿國(今新疆溫宿縣境)人,令居此地田牧,因以為名。”《隋書·地理志》亦稱溫秀嶺。...[繼續(xù)閱讀]
又名溫宿嶺。在禮泉縣西北,是禮泉、永壽、乾縣三縣的界山,最高峰高1467米。溫宿嶺,《隋書·地理志》作溫秀嶺。顏師古漢書注,禮泉縣北有山名溫宿嶺,本因漢時得溫宿國(今新疆溫宿縣)人,令居此田牧,故以為名。西魏時置溫秀護軍...[繼續(xù)閱讀]
在富平縣東北美原鎮(zhèn)北?!端?jīng)注》:“頻陽城北有頻山,山有漢武帝殿,以石架之?!鳖l陽城在今美原鎮(zhèn)西南五里古城村。美原鎮(zhèn)即唐代美原縣?!对涂たh志》:“縣西北十一里有頻山,秦厲公于山南立縣,故曰頻陽。后魏別立土門縣...[繼續(xù)閱讀]
本名嶻嶭山,一名慈峨山、荊山等。在涇陽縣北25公里。東為清峪河,西為冶峪河,東西約14公里,南北約10公里,有三峰,最高峰海拔1423米,為淳化、涇陽、三原三縣的界山。《漢書·地理志》池陽“嶻嶭山在北?!薄端?jīng)注》:“鄭渠故...[繼續(xù)閱讀]
在涇陽縣西北約35公里。海拔高1614米,東北接嵯峨山西麓,中隔冶峪,西南連九嵕山,涇河經(jīng)其中,涇河出仲山口(今名張家山)為古鄭國渠、白渠渠口?!稘h書·溝洫志》:“鄭國鑿涇水自中山西”,顏師古注:“中讀曰仲,即今九嵕山東仲山也...[繼續(xù)閱讀]
(一)在今陜西大荔縣朝邑鎮(zhèn)南。《禹貢》“荊岐既旅”,“導汧及岐,至于荊山”。《漢書·地理地》懷德:“《禹貢》北條荊山在南,下有疆梁原?!薄端?jīng)注》:“渭水之陽即懷德界也……?!兜乩碇尽吩弧队碡暋繁睏l荊山在南,山下有...[繼續(xù)閱讀]
又名渭河平原或渭河盆地。位于陜西省中部,介于秦嶺和渭北北山(老龍山、嵯峨山、藥王山、堯山等)之間,西起寶雞,東至潼關,長約300余公里,南北寬窄不一,東部最寬達100公里,西安附近約75公里,眉縣一帶僅20公里,西到寶雞收尾閉合,形...[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