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代仿唐三彩的低溫三彩鉛釉陶。以黃、綠、白三色為主。《中國陶瓷史》:遼代林東南山窯“以燒三彩釉陶為主”,“胎上皆掛化妝土,粉衣上再施黃、綠、白三色釉或單色釉”;赤峰缸瓦窯“三彩釉為黃、綠、白三色,嬌艷光潔,可與...[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遼代仿唐三彩的低溫三彩鉛釉陶。以黃、綠、白三色為主。《中國陶瓷史》:遼代林東南山窯“以燒三彩釉陶為主”,“胎上皆掛化妝土,粉衣上再施黃、綠、白三色釉或單色釉”;赤峰缸瓦窯“三彩釉為黃、綠、白三色,嬌艷光潔,可與...[繼續(xù)閱讀]
用含鐵量高的特殊陶土紫砂泥制成的一種無釉的紫色的細陶器。創(chuàng)燒于宋代的江蘇宜興窯。明代中期開始盛行?!吨袊沾墒贰?“紫砂原料的巖相分析的結果表明:所用黏土都屬于高嶺—石英—云母類型,其特點是含鐵量比較高。紫...[繼續(xù)閱讀]
以黏土為材料,經成型、干燥和低溫燒制而成的器皿。燒成溫度在600—1050℃,比瓷器燒成溫度低。燒結程度差,質地比瓷器松軟,多孔,吸水性比瓷器要高。因所含成分和燒成溫度不同而呈紅、灰、褐、黑、黃、白等顏色。聲音啞,不透明...[繼續(xù)閱讀]
我國最早的陶器。已經發(fā)現(xiàn)的早期陶器,經碳十四斷代法檢測,距今約在六千年以上。大體上屬于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的,有河南新鄭縣裴李崗、河北武安縣磁山、浙江余姚縣河姆渡、江西萬年縣仙人洞、廣西桂林市甑皮巖等地的陶器...[繼續(xù)閱讀]
與細陶器相比質地較粗的陶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陶器都是手制,厚薄不均,內壁不平,裝飾簡單,燒成溫度較低,質地粗松易碎,均屬粗陶器。1985年國家標準局發(fā)布的《日用陶瓷分類》標準規(guī)定:“粗陶器,吸水率一般大于15%,不施釉,制作粗...[繼續(xù)閱讀]
精細的陶器。如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的蛋殼黑陶,陶土經過精細淘洗,輪制,胎壁厚僅0.5—1毫米,表面烏黑發(fā)亮,十分輕巧,造型優(yōu)美,鏤空裝飾別致。1985年國家標準局發(fā)布的《日用陶瓷分類》標準規(guī)定:“細陶器,吸水率一般不大于15%,斷面...[繼續(xù)閱讀]
一般的陶器。1985年國家標準局發(fā)布的《日用陶瓷分類》標準規(guī)定:“普通陶器,吸水率一般不大于12%,斷面顆粒較粗,氣孔較大,表面施釉,制作不夠精細。”...[繼續(xù)閱讀]
粗拙的陶器。也稱土器。以不純的黏土為原料,低溫燒成,上釉或不上釉。...[繼續(xù)閱讀]
繼瓷器之后興起的一種新型高級細陶器。按用途分,有日用精陶、建筑精陶、衛(wèi)生精陶;按坯料組成分,有黏土質精陶、石灰質精陶、長石質精陶、石灰一長石質精陶等。大多采用二次燒成?!短沾晒に嚒?“日用精陶與瓷器相比有許多...[繼續(xù)閱讀]
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一種陶器。因1977年在河南新鄭縣裴李崗發(fā)現(xiàn)而命名。出土的陶器以紅陶為主,有泥質和夾砂兩種。都是手制,器壁厚薄不勻。剛出土時陶質很松軟,燒成溫度約為900—960℃。器表多為素面,少數飾有劃紋、篦點...[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