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西戎族國名。秦厲公十六年(前461)“滅大荔,取其地”,改為臨晉。漢置臨晉縣。晉恢復(fù)大荔名。今陜西省大荔縣。...[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先秦西戎族國名。秦厲公十六年(前461)“滅大荔,取其地”,改為臨晉。漢置臨晉縣。晉恢復(fù)大荔名。今陜西省大荔縣。...[繼續(xù)閱讀]
古代中國人和中亞各地對羅馬帝國的稱呼?!逗鬂h書》、《魏略》、《晉書》、《魏書》等中國史籍均曾提及或介紹。中亞各族對此國名則保留在眾多的藥名中。中國史籍又有犁靬、海西國等諸異稱。西漢武帝時即有大秦幻人(魔術(shù)...[繼續(xù)閱讀]
《史記·匈奴列傳》:“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國服于秦?!边@八國是緜諸、混戎、翟、豲、義渠、烏氏、大荔、朐衍。...[繼續(xù)閱讀]
古族名。分布于陜西、甘肅交界處,春秋時期,人多勢眾,筑城數(shù)十,半農(nóng)半牧,其首領(lǐng)自稱為王。與秦國相鄰,雙方時戰(zhàn)時和。周赧王四十五年(前270)為秦所并,秦在其地設(shè)隴西、北地、上郡,遺民即以義渠為姓,另有殘部逃往居延海,以公孫...[繼續(xù)閱讀]
中國漢朝人對阿拉伯半島的稱呼,語源來自波斯語。自張騫通使西域后,中國人對阿拉伯半島的情況才有所了解?!妒酚洝ご笸鹆袀鳌?、《漢書·西域傳》、《后漢書·西域傳》、《拾遺記》及《通典·條支》都對此有概略的記載。東漢...[繼續(xù)閱讀]
古代中國人對羅馬帝國和東羅馬的稱呼之一。《史記·大宛列傳》、《魏書》、《北史》譯作黎軒,《漢書》、《魏略》譯作犂靬,《后漢書》、《晉書》譯作犂鞬。中國人何以從西漢時起即把羅馬稱作犂靬,現(xiàn)代人的推測均不一致。一...[繼續(xù)閱讀]
古代中國人對印度的稱呼,又譯作賢豆、忻都、欣都思、印毒、印都、新頭、信地、辛頭、新陶等。此名由印度河之名而來,在中國史籍中最早見于《史記》和《漢書》。唐朝求法僧人玄奘認(rèn)為此名是印度的舊稱,正確的稱呼應(yīng)為印度...[繼續(xù)閱讀]
東漢至宋朝時期中國人對印度的稱呼之一,《魏略》、《后漢書》、《晉書》、《魏書》、《宋書》、《梁書》、《唐書》、《新唐書》、《宋史》及唐代新羅(朝鮮的古國)僧人皆稱印度為天竺。據(jù)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載,“天竺...[繼續(xù)閱讀]
古代中國與印度之間的小國之一,位于今阿富汗東南部、巴基斯坦北部及克什米爾西北部。勢力最強盛時,喀布爾河和印度河的上游地區(qū)均在其版圖之內(nèi)。今阿富汗的喀布爾市、加茲尼城皆為其重要城市。中國史籍《漢書·西域傳》譯...[繼續(xù)閱讀]
亞洲西部古國,地控絲綢之路要沖,公元前558年已形成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quán)國家,公元前522~前486年間是其國力鼎盛時期,公元前330年被希臘的馬其頓人亞歷山大滅亡。滅亡后的一部分國土被希臘人占領(lǐng),一部分國土歸入安息王國版圖。公元...[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