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中西哲學比較史 > 列表
中西哲學比較史 共有 101 個詞條內(nèi)容

(二)西方哲學著作之翻譯和撰述

    這一時期的西方哲學東漸,就出版的著作而言,大致有三類:一是具有重大哲學意義的科學著作(考慮到當時西方哲學與自然科學尚未分家,亦考慮到科學之東漸對于中國哲學認識論變革的影響,故首列具有重大哲學意義的科學著作),二是哲...[繼續(xù)閱讀]

中西哲學比較史

(三)西方哲學家及其學說之介紹

    明清之際西方傳教士的漢語文獻提到的西方哲學家有:梭倫、畢達哥拉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德謨克利特、西塞羅、塞涅卡、普魯塔克、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博斐略等數(shù)十人;未提及名字、但提及...[繼續(xù)閱讀]

中西哲學比較史

(一)“補儒易佛”——論知識與信仰皆有益于身心

    徐光啟為什么信奉基督教教義?當傳教士在大庭廣眾中問徐光啟,你認為基督教律法的基礎(chǔ)是什么?徐光啟簡潔地回答了四個字:“易佛補儒”。按照當時傳教士的理解,這四個字的意思是“它破除偶像并完善了士大夫的律法”[1]。由于對...[繼續(xù)閱讀]

中西哲學比較史

(二)破“河洛邵蔡”之迷信——傳統(tǒng)思維方式之變革與中西哲學知識論范疇的會通

    徐光啟在會通中西哲學方面的突出貢獻,是將中國古代哲學的“革”與“故”、“象”與“數(shù)”的范疇與西方哲學的現(xiàn)象(phenomenon)與本質(zhì)(substance)的范疇相會通,把中國先哲因“革”以求“故”的思路與西方哲學由現(xiàn)象以探尋事物本質(zhì)...[繼續(xù)閱讀]

中西哲學比較史

(三)“認識你自己”——《靈言蠡勺》之迻譯

    1624年(天啟四年),由意大利傳教士畢方濟口授、徐光啟筆錄的《靈言蠡勺》一書出版,是年徐光啟六十三歲。全書分四篇,“一論亞尼瑪之體,二論亞尼瑪之能,三論亞尼瑪之尊,四論亞尼瑪所向美好之情,總歸于令人認己而認陡斯,以享其福...[繼續(xù)閱讀]

中西哲學比較史

(一)“學必知天,乃知造物之妙”——論西方自然科學及其方法論

    促使李之藻[1]追求西學的,首先并不是宗教的信仰,而是對自然科學的熱情。他很早就與傳教士們交上了朋友,了解到很多自然科學知識。1601年(萬歷二十九年),李之藻訪利瑪竇,見“大地全圖,畫線分度甚悉”,“乃悟唐人畫方分里,其術(shù)尚...[繼續(xù)閱讀]

中西哲學比較史

(二)“藉異己之物,以激發(fā)本來之真性”——西方哲學著作之迻譯與認識論之突破

    李之藻的最大貢獻是與傳教士合作翻譯介紹西方哲學著作。他用先秦諸子和魏晉玄學的術(shù)語來表述西方哲學的原理,旨在達義傳神。他和葡萄牙傳教士傅汎際合作翻譯了當時西方大學講授亞里士多德的《宇宙學》和《邏輯學》兩部教...[繼續(xù)閱讀]

中西哲學比較史

(三)“儒者本天”——論上帝信仰為原始儒學所固有

    1605年(萬歷三十三年),李之藻為利瑪竇撰寫的《天主實義》一書重刻本作序。在這篇序言中,他認為利瑪竇所宣揚的基督教義,中國古代也有。他說:“說天莫辯乎《易》?!兑住窞槲淖肿?即言‘乾元’‘統(tǒng)天’,‘為君為父’,又言‘帝...[繼續(xù)閱讀]

中西哲學比較史

(一)“道之大者,古今不能盡”——論為什么要吸取西學來改造儒學

    楊廷筠[1]主張“取西來天學與吾儒相輔而行”,他的中西哲學比較研究和由此所闡發(fā)的哲學思想,幾乎處處體現(xiàn)著他所主張的這一會通中西的特征。他首先從人類心靈之普同性的觀點出發(fā),肯定中學西學之相通乃是根源于“天命之性,厥...[繼續(xù)閱讀]

中西哲學比較史

(二)論“六經(jīng)”之“上帝”即基督教之“天主”——對傳統(tǒng)哲學本體論的批評

    利瑪竇來到中國,采取以基督教義來“合儒”的傳教方針。他在與儒家學者對話時列舉了“六經(jīng)”中有“上帝”一詞的十幾條證據(jù),說明中國古代圣人也有上帝信仰,只是后儒把古代圣人的上帝信仰拋棄了?!傲?jīng)”之“上帝”即基督...[繼續(xù)閱讀]

中西哲學比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