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層圓形龕(圖23、圖24、圖25;圖版Ⅰ:12、圖版Ⅰ:30)。圖23 石篆山石窟第5號龕立面圖圖24 石篆山石窟第5號龕平面圖圖25 石篆山石窟第5號龕剖面圖龕口 于傾斜巖壁向內(nèi)開鑿最深約125厘米形成龕口。龕口略呈圓形,直徑約155厘米,至后壁...[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單層圓形龕(圖23、圖24、圖25;圖版Ⅰ:12、圖版Ⅰ:30)。圖23 石篆山石窟第5號龕立面圖圖24 石篆山石窟第5號龕平面圖圖25 石篆山石窟第5號龕剖面圖龕口 于傾斜巖壁向內(nèi)開鑿最深約125厘米形成龕口。龕口略呈圓形,直徑約155厘米,至后壁...[繼續(xù)閱讀]
共刻像6身(圖版Ⅰ:30)。其中,龕內(nèi)并刻二主尊菩薩坐像,身前皆立一侍者像(圖26);龕外圓弧壁面左右下部各立一童子像(圖27),頭頂上方皆浮雕云紋,環(huán)壁面一周;云紋最寬70厘米,厚約2厘米(圖28;圖版Ⅰ:31)。圖26 石篆山石窟第5號龕龕內(nèi)造像...[繼續(xù)閱讀]
文惟簡鐫文殊普賢龕鐫記,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位于龕外右側(cè)中部壁面。刻石面高100厘米,寬23厘米,左起豎刻2行17字,字徑4厘米(圖版Ⅱ:3)。01 岳陽鐫作文惟簡男居安居禮02 庚午中秋記...[繼續(xù)閱讀]
(一)墨書龕內(nèi)保存墨書3則。第1則文殊普賢像墨書題名,年代不明。位于二菩薩像之間壁面,幅面高65厘米,寬44厘米;縱向墨書4行,20字,楷體,字徑6—8厘米。01 文殊菩薩青獅子02 普賢白象垂身在03 師利大行04 福壽第2則阿難像等墨書題名殘...[繼續(xù)閱讀]
位于子母殿第五巖體南向壁面中部。左距壁面邊緣600厘米,右距第5號龕約530厘米;上距巖頂約280厘米,下距地坪約300厘米(圖版Ⅰ:13)。龕口西南向,方向197°。...[繼續(xù)閱讀]
于巖壁直接鑿建龕口。龕口方形,高200厘米,寬231厘米,至后壁深155厘米。龕底呈橫長方形,其內(nèi)側(cè)未鑿的巖體形成一不規(guī)則低臺,高約30—48厘米,臺面寬20—33厘米。龕壁豎直,存粗糙鑿痕,相鄰壁面垂直相接;寬大裂隙斜向通過,致龕壁左右...[繼續(xù)閱讀]
無。...[繼續(xù)閱讀]
位于子母殿東側(cè)第六巖體西端。左距第7號龕170厘米,右距壁面轉(zhuǎn)折邊緣241厘米;上距巖頂約250厘米,下距龕前拜臺30厘米(圖版Ⅰ:15)。龕口東南向,方向140°。...[繼續(xù)閱讀]
單層方形龕(圖31、圖32、圖33、圖34、圖36、圖37;圖版Ⅰ:37、圖版Ⅰ:38、圖版Ⅰ:39、圖版Ⅰ:40)。圖31 石篆山石窟第6號龕立面圖圖32 石篆山石窟第6號龕剖面圖圖33 石篆山石窟第6號龕平面圖圖34 石篆山石窟第6號龕龕頂仰視圖圖36 石篆山...[繼續(xù)閱讀]
刻像13身。據(jù)其位置,分為龕內(nèi)和龕外造像兩部分(圖35、圖36、圖37;圖版Ⅰ:37、圖版Ⅰ:39、圖版Ⅰ:40)。圖35 石篆山石窟第6號龕造像展開及弟子像編號圖圖36 石篆山石窟第6號龕左壁立面圖圖37 石篆山石窟第6號龕右壁立面圖(一)龕內(nèi)正壁...[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