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通鑒紀事本末:注譯本 > 列表
通鑒紀事本末:注譯本 共有 12023 個詞條內(nèi)容

會秦使犀首伐魏,大敗其師四萬余人,禽將龍賈,取雕陰,且欲東兵[1]。

    蘇秦恐秦兵至趙而敗從約,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激怒張儀,入之于秦[2]?!咀⑽摹縖1] 犀(xī)首:即公孫衍(生卒年不詳)。戰(zhàn)國時人。今陜西華陰市東人,初為秦大良造,后為魏國將,主張各國合縱抗秦。曾發(fā)起燕、趙、中山、韓、魏國“五...[繼續(xù)閱讀]

通鑒紀事本末:注譯本

張儀者,魏人,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學縱橫之術,蘇秦自以為不及也[1]。

    儀游諸侯無所遇,困于楚,蘇秦故召而辱之。儀怒,念諸侯獨秦能苦趙,遂入秦。蘇秦陰遣其舍人赍金幣資儀,儀得見秦王[2]。秦王說之,以為客卿[3]。舍人辭去,曰: “蘇君憂秦伐趙敗從約,以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陰奉給君資,盡...[繼續(xù)閱讀]

通鑒紀事本末:注譯本

蘇秦說魏王曰: “大王之地方千里,地名雖小,然而田舍廬廡之數(shù),曾無所芻牧[1]。人民之眾,車馬之多,日夜行不絕,輷輷殷殷,若有三軍之眾[2]。臣竊量大王之國不下楚。今竊聞大王之卒,武士二十萬,蒼頭二十萬,奮擊二十萬,廝徒十萬,車六百乘,騎五千匹[3]。乃聽于群臣之說,而欲臣事秦,愿大王熟察之! 故敝邑趙王使臣效愚計,奉明約,在大王之詔詔之[4]?!?/h3>

    魏王聽之?!咀⑽摹縖1] 廬廡(wǔ):廬,村屋或田間小屋;廡,大屋。房屋。數(shù)(cù):密。芻牧:放養(yǎng)牲口。[2] 絕:斷。輷(hōng)輷殷(yǐn)殷:輷輷,同“轟轟”,象聲詞。殷殷,震動聲。形容車馬奔馳震動的聲音。[3] 蒼頭:戰(zhàn)國時以青巾裹頭的軍隊。...[繼續(xù)閱讀]

通鑒紀事本末:注譯本

蘇秦說齊王曰: “齊四塞之國,地方二千余里,帶甲數(shù)十萬,粟如丘山[1]。三軍之良,五家之兵,進如鋒矢,戰(zhàn)如雷霆,解如風雨,即有軍役,未嘗倍泰山,絕清河,涉渤海也。臨淄之中七萬戶,臣竊度之,不下戶三男子,不待發(fā)于遠縣,而臨淄之卒固已二十一萬矣[2]。臨淄甚富而實, 其民無不斗雞、 走狗、 六博、 阘鞠[3]。 臨淄之涂, 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揮汗成雨[4]。夫韓、魏之所以重畏秦者,為與秦接境壤也[5]。兵出而相當,不十日而戰(zhàn),勝存亡之機決矣[6]。韓、魏戰(zhàn)而勝秦,則兵半折,四境不守; 戰(zhàn)而不勝,則國已危亡隨其后。是故韓、魏之所以重與秦戰(zhàn),而輕為之臣也。今秦之攻齊則不然,倍韓、魏之地,過衛(wèi)陽晉之道,經(jīng)乎亢父之險,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比行,百人守險,千人不敢過也[7]。秦雖欲深入則狼顧,恐韓、魏之議其后也[8]。是故恫疑、虛喝、驕矜而不敢進,則秦之不能害齊亦明矣[9]。夫不深料秦之無奈齊何,而欲西面而事之,是群臣之計過也。今無臣事秦之名,而有強國之實,臣是故愿大王少留意計之!”

    齊王許之?!咀⑽摹縖1] 齊王:即齊宣王(?—前301年)。戰(zhàn)國時齊國國君。田姓,名辟疆。齊威王之子。公元前319—前301年在位。任命田嬰、儲子為相,整飭吏治,國勢漸強,加強合縱同盟,以抵抗秦國。齊宣王六年(前314年),乘燕國內(nèi)亂,派軍進...[繼續(xù)閱讀]

通鑒紀事本末:注譯本

乃西南說楚威王曰: “楚,天下之強國也,地方六千余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1]。秦之所害莫如楚,楚強則秦弱,秦強則楚弱,其勢不兩立。故為大王計,莫如從親以孤秦。臣請令山東之國,奉四時之獻,以承大王之明詔[2]。委社稷,奉宗廟,練士厲兵,在大王之所用之[3]。故從親則諸侯割地以事楚,衡合則楚割地以事秦,此兩策者相去遠矣,大王何居焉[4]?”

    楚王亦許之?!咀⑽摹縖1] 乘:古代稱四匹馬拉的一輛車為一乘。[2] 四時:四季。[3] 委社稷(jì):這里是說把國家政權(quán)與祭祀祖宗的處所都托付、隸屬于楚國。宗廟:帝王或諸侯祭祀祖宗的處所。練士厲兵:操練士兵,磨快兵器,準備作戰(zhàn)。...[繼續(xù)閱讀]

通鑒紀事本末:注譯本

于是蘇秦為從約長,并相六國[1]。

    北報趙,車騎輜重擬于王者[2]。韓高門成。昭侯薨,子宣惠王立。齊威王薨,子宣王辟疆立。燕文公薨,子易王立[3]?!咀⑽摹縖1] 從約長:合縱之約的盟主。[2] 車騎輜(zī)重:車輛馬匹及攜帶的物資。[3] 齊威王(?—前320年):戰(zhàn)國時齊國的國...[繼續(xù)閱讀]

通鑒紀事本末:注譯本

三十七年,秦惠王使犀首欺齊、魏,與共伐趙,以敗從約。

    趙肅侯讓蘇秦,蘇秦恐,請使燕,必報齊[1]。蘇秦去趙而從約皆解[2]。趙人決河水以灌齊、魏之師,[齊、魏之師]乃去。【注文】[1] 讓:責備,譴責。使:出使。[2] 從約皆解:指合縱聯(lián)盟瓦解?!咀g文】周顯王扁三十七年(前332年),秦惠王派犀...[繼續(xù)閱讀]

通鑒紀事本末:注譯本

魏以陰晉為和于秦,實華陰[1]。

    【注文】[1] 陰晉:古邑名。又作華陰。戰(zhàn)國時魏邑,后入秦,改名寧秦。在今陜西華陰東。實:其實。【譯文】魏國向秦國獻出陰晉,作為與秦和解的條件。陰晉其實就是華陰。...[繼續(xù)閱讀]

通鑒紀事本末:注譯本

三十九年,秦伐魏,圍焦、曲沃[1]

    魏入少梁、河西地于秦[2]?!咀⑽摹縖1] 焦:古國名。春秋時屬晉,戰(zhàn)國時屬魏,后又屬秦。在今陜西省三門峽市陜州區(qū)西。因焦水得名。曲沃(wò):古邑名。在今山西省聞喜縣東北。[2] 河西:地區(qū)名。春秋、戰(zhàn)國時指今山西、陜西二省間...[繼續(xù)閱讀]

通鑒紀事本末: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