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形成層是分化早期的維管束,主要是縱向分裂、分化和延伸。維管分子的分化最早是篩管分子、伴胞及其周圍的薄壁細胞,繼之從木質部中分化出導管分子。原生導管和后生導管的分化時間差別不大,但前者迅速增厚成熟,而后者的增...[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原形成層是分化早期的維管束,主要是縱向分裂、分化和延伸。維管分子的分化最早是篩管分子、伴胞及其周圍的薄壁細胞,繼之從木質部中分化出導管分子。原生導管和后生導管的分化時間差別不大,但前者迅速增厚成熟,而后者的增...[繼續(xù)閱讀]
筍籜始于生長錐基部突起的葉原基(圖1-2-9(Ⅰ),1)。葉原基由原套細胞衍生的表皮原及其內方的個分生組織細胞組成,二者都有強烈的分生能力,原套細胞進行平周分裂,擴大葉原基的表面積,以后發(fā)育為筍籜的表皮層。表皮細胞較其內方...[繼續(xù)閱讀]
竹稈的微觀解剖構造由“竹皮”系統(tǒng)、基本系統(tǒng)和維管系統(tǒng)組成。(一)“竹皮”系統(tǒng)竹皮系統(tǒng)包括表皮層、皮下層及皮層,均為體小壁厚、排列緊密的細胞所構成。1.表面構造竹稈表面的微形態(tài)構造比較簡單,由大微突、小微突、蠟質...[繼續(xù)閱讀]
竹類植物葉組織系統(tǒng)也分為表皮系統(tǒng)、維管系統(tǒng)和基本系統(tǒng)。表皮位于最外層,維管組織以不同形式分布于基本組織之中。1.表皮竹葉的表皮含有各種不同類型的表皮細胞、各種附屬毛(刺狀或毛狀結構)、波狀細胞(運動細胞)以及類似...[繼續(xù)閱讀]
通過對叢生莖與散生莖竹類竹稈解剖的觀察、分析,從大多數看,發(fā)現有下列現象:竹稈表皮上的氣孔器:被表面微突所包圍,或者氣孔口被微突堵塞者,大多數是叢生莖竹類(合軸型);而氣孔器表面或周圍微突稀少或光滑,氣孔口不被微突所...[繼續(xù)閱讀]
(一)禾本科的分類特征禾本目僅禾本科1科,故目的特征亦為科的特征。分類特征主要有:1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或木本,地下莖有或無,地上莖稱為稈,稈通常中空有節(jié),少為實心(如甘蔗、玉米、高粱等)。葉互生,有葉片和葉鞘兩部分,竹類的葉...[繼續(xù)閱讀]
自1788年11月瑞典人A.J.Retzium發(fā)表竹類植物第一個屬名箣竹屬的先驅屬名Bambos以來,其后200余年間,世界各國學者所發(fā)表的竹亞科之屬名木本竹類在130屬以上,草本竹類25屬。1868年Munro提出一個竹子分類系統(tǒng),將竹類植物分為Triglossae(Arundi...[繼續(xù)閱讀]
到目前為止,可能沒有任何一類植物的分類像竹類植物分類這樣有諸多問題和意見分歧了,也沒有哪一位竹類分類學者能夠回避這一現實。毛竹是世界上竹林面積最大的竹種,在現今的竹類文獻中,可以看到以下3個常見的學名,即Phyllos...[繼續(xù)閱讀]
1.酸竹屬AcidosasaC.D.ChuetC.S.chao(1979)模式種酸竹A.chinensisC.D.ChuetC.S.Chao單軸型喬木狀竹類,高可達10米。稈每節(jié)分枝3枚,上部5枚,稈籜早落,籜環(huán)不具籜鞘基部之殘余物,葉片通常較大,次脈6~11對。頂生的圓錐狀或總狀的真花序由(2)3~6小穗組...[繼續(xù)閱讀]
草本竹類植物地下莖和稈均為草質,葉也僅有莖生葉一種,無分枝系統(tǒng)。在外部形狀上與普通禾草極相似,但在植物微觀構造上則與禾草迥然不同,與木本竹類則相同,如葉片內部解剖結構、表皮細胞與硅質細胞的形態(tài)、微毛細胞、氣孔兩...[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