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百科知識 > 機器人 > 正文

馬文·明斯基

馬文·明斯基是"人工智能之父"和框架理論的創(chuàng)立者。和麥卡錫(J.McCarthy)一起在1956年發(fā)起"達特茅斯會議"并提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ee)概念的計算機科學家馬文·明斯基(Marvin Lee Minsky)被授予了1969年度圖靈獎。這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人工智能學者。其后,麥卡錫(1971年),西蒙(H.A.Simon)和紐厄爾(A.Newell.1975年),費根鮑姆(E.A.Feigenbaum)和勞伊·雷迪(Raj Reddy,1994年)等5名人工智能學者先后獲獎,在至今獲圖獎的40名學者中占了近1/6,可見人工智能學科影響之深遠。

 

  基本信息

    ist" style="margin: 0px 0px -1px; padding: 0px; list-style: none; display: inline-block; vertical-align: text-top; width: 403.5px; font-family: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0px; line-height: 0px; widows: auto;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nitial initial; background-repeat: initial initial;">

    ipsis; white-space: nowrap; display: inline; float: left; width: 100px; word-wrap: normal; outline: 0px !important;">中文名稱

    middot;明斯基"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28px; font-family: Arial, sans-serif; overflow: hidden; text-indent: 10px; text-overflow: ellipsis; white-space: nowrap; width: 303.5px;">馬文·明斯基

  • 外文名稱

    Marvin Lee Minsky

  • 出生地

    紐約市

  • 國    籍

    美國

  • 職    業(yè)

    科學家

  • 代表作品

    人工智能實驗室。"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28px; font-family: Arial, sans-serif; overflow: hidden; text-indent: 10px; text-overflow: ellipsis; white-space: nowrap; width: 303.5px;">1969年圖靈獎獲得者,創(chuàng)建麻省理工學院(MIT)人工智能實驗室。

  • 出生日期

    1927年8月9日生

 

  人物生平

 

  明斯基1927年8月9日生于紐約市。他的父親是一名眼科醫(yī)生,同時又是一位藝術家。他的母親則是一個活躍的猶太復國主義者(真是有趣的巧合:麥卡錫的母親是來自立陶宛的猶太人,活躍的女權主義者)。小學和中學,明斯基上的是私立學校,對電子學和化學表現(xiàn)出興趣。他的活動范圍中基本上是知識分子階層。1945年高中畢業(yè)后明斯基應征入伍,在芝加哥北邊的大湖海軍培訓中心(Great Lakes Naval training Center)和其他約120名新兵一起接受了訓練。按明斯基本人后來的說法,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和非學術界的人員混在一起。退伍后,1946年他進入哈佛大學主修物理,但他選修的課程相當廣泛,從電氣工程,數(shù)學,到遺傳學等涉及多個學科專業(yè),有一段時間他還在心理學系參加過課題研究。當時流行的一些關于心智起源的學說與理論使他難以接受,比如新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根據(jù)一些動物行為的事實提出理論,把人的學習與動物的學習等同起來,明斯基就不以為然,并激發(fā)了他要把這個困難問題弄清楚的決心。后來他放棄物理改修數(shù)學,并于1950年畢業(yè),之后進入普林斯頓大學研究生院深造造。

 

  主要成就

 

  提出關于思維的基本理論

 

  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前,圖靈正是在這里開始研究機器是否可以思考這個問題的,明斯基也在這里開始研究同一問題。1951年他提出了關于思維如何萌發(fā)并形成的一些基本理論,并建造了一臺學習機,名為Snare。Snare是世界上第一個神經網絡模擬器,其目的是學習如何穿過迷宮,其組成中包括40個“代理”(agent,國內資料也有把它譯為“主體”、“智能體”的)和一個對成功給予獎勵的系統(tǒng)?;赼gent的計算和分布式智能是當前人工智能研究中的一個熱點,明斯基也許是最早提出agent概念的學者之一。Snare雖然還比較粗糙和不夠靈活,畢竟是人工智能研究中最早的嘗試之一。在Snare的基礎上,明斯基綜合利用他多學科的知識,解決了使機器能基于對過去行為的知識預測其當前行為的結果這一問題,并以“神經網絡和腦模型問題”(Neural Nets and the Brain Model Problem)為題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1954年取得博士學位。

 

  組織發(fā)起人工智能會

 

  學成以后,他留校工作3年,其問他與麥卡錫、香農等人一起發(fā)起并組織了成為人工智能起點的“達特茅斯會議”,在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會議上,明斯基的Snare,麥卡錫的α-β搜索法,以及西蒙和紐厄爾的“邏輯理論家”(10sicTheorist)是會議的三個亮點。1958年,明斯基從哈佛轉至MIT,同時麥卡錫也由達特茅斯來到MIT與他會合,他們在這里共同創(chuàng)建了世界上第一個人工智能實驗室。

 

  在人工智能方面的貢獻

 

  明斯基在人工智能方面的貢獻是多方面的。1975年他首創(chuàng)框架理論(frame theory)??蚣芾碚摰暮诵氖且钥蚣苓@種形式來表示知識??蚣艿捻攲邮枪潭ǖ?,表示固定的概念、對象或事件。下層由若干槽(slot)組成,其中可填入具體值,以描述具體事物特征。每個槽可有若干側面(facet),對槽作附加說明,如槽的取值范圍、求值方法等。這樣,框架就可以包含各種各樣的信息,例如描述事物的信息,如何使用框架的信息,對下一步發(fā)生什么的期望,期望如果沒有發(fā)生該怎么辦,等等。利用多個有一定關聯(lián)的框架組成框架系統(tǒng),就可以完整而確切地把知識表示出來。

 

  開發(fā)世界最早的機器人

 

  明斯基還把人工智能技術和機器人技術結合起來,開發(fā)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能夠模擬人活動的機器人Robot C,使機器人技術躍上了一個新臺階。明斯基的另一個大舉措是創(chuàng)建了著名的“思維機公司”(Thinking Machines,Inc.),開發(fā)具有智能的計算機。20世紀80年代中期思維機公司開始推出著名的“連接機”(Connection Machine)系列CM-1,CM-2和CM-5,把大量簡單的存儲一處理單元連接成一個多維結構,在宏觀上構成大容量的智能存儲器,再通過常規(guī)計算機執(zhí)行控制、I/O和用戶接口功能,能有效地用于智能信息處理。CM-l由4個象限組成,每個象限包含多達16 384個一位處理器,全部處理器則分為4096組,組間形成12維超立方體結構,其集成峰值速度達到每秒600億次。CM-5的結點數(shù)更多,功能更強。

 

  “虛擬現(xiàn)實”的倡導者

 

  明斯基也是“虛擬現(xiàn)實”(virtual reality)的倡導者,雖然VR這個名詞與概念是20世紀90年代才出現(xiàn)與明朗起來的。早在20世紀60年代,明斯基就自己造了一個名詞,叫telepresence,直譯應為“遙遠的存在”或“遠距離介入”,明斯基所謂的telepresence是這樣一種設備或環(huán)境,它允許人體驗某種事件,而不需要真正介入這種事件,比如感覺自己在駕駛飛機,在戰(zhàn)場上參加戰(zhàn)斗,在水下游泳,等等,實際上這些事都沒有發(fā)生。明斯基提出過利用微型攝像機、運動傳感器等設備來實現(xiàn)telepresence的一些方案。明斯基的telepresence不是和現(xiàn)在研究的虛擬現(xiàn)實如出一轍嗎。

 

  明斯基作為人工智能的倡導者之一,是堅信人的思維過程可以用機器去模擬,機器也可以有智能的。他的一句流傳頗廣的話就是:“大腦無非是肉做的機器而已”(the brain happens to be a meat machine)。我們前面已經提到,他的這種觀點遭到了另一位圖靈獎獲得者威爾克斯針鋒相對的抨擊,孰是孰非有待進一步的科學研究和實踐去判斷。

 

  主要著作

 

  《計算:有限與無限的機器》(Computation:Finite and Infinite Machines,Prentice-Hall,1967)

 

  《語義信息處理》(Semant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MIT Pr.,11968)

 

  《感知器》(Perceptrons,MIT Pr.,1969;expanded edition,1988)

 

  《表示知識的框架》(A Framework for Representating Knowledge,McGraw-Hill,1975)

 

  《心智的社會》(The Society of Mind,Simon & Schuster,1986)

 

  《機器人學》(Robotics,Anchor Pr./Doubleday,1985)

 

  明斯基是美國科學院和美國工程院院士。他曾出任美國人工智能學會AAAI的第三任主席(1981-1982)。除了獲得圖靈獎外,1989年他還獲得MIT所授予的Killian獎。1990年他獲得日本政府所設立的“日本獎”。

 

  人物評價

 

  明斯基在接受圖靈獎時發(fā)表了題為“計算機科學的形式和內容”的演說,刊載于Journal of ACM,1970年4月,197-215頁。也可見(前20年的圖靈獎演說集)(ACM Turing Award Lectures The First20Years:1966-1985,ACM pr.),219-242頁。明斯基在演說中討論了在計算理論、程序設計語言和教育三個方面的所謂“形式和內容的混淆”問題(form-content confusion),并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相當篇幅是批評當時的“新數(shù)學”(New Mathematics>的。他主張對兒童的數(shù)學教育,不但要強調形式,也要注重內容而不應忽略內容。


內容來自百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