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醫(yī)學知識 > 中華舌診 > 列表
中華舌診 共有 286 個詞條內(nèi)容

三十六舌

    見舌根微黑,尖黃隱見,或有一紋者,脈實,用大承氣湯下之。脈浮,渴飲水者,用涼膈散解之。十可救其二三。 大承氣湯 涼膈散 二方見前以上三十六舌,乃傷寒驗癥之捷,臨癥用心處之,百無一失。...[繼續(xù)閱讀]

中華舌診

傷寒金鏡錄后序

    傷寒之病,傳變不一。瞬息之間,死生決焉。專門之醫(yī),每病于此。予觀古虞廷尉陳君彥材所送《金鏡》一錄,元敖氏立辨三十六舌圖,法詳以證,證附以方。明白簡要,可以使人緣形以察脈,由粗以而得精。中砭劑于膏肓,寄死生于呼吸。不...[繼續(xù)閱讀]

中華舌診

前言

    《傷寒舌鑒》是清朝張登所撰,成書于1667年。張登,字誕先,吳江人,出身于世醫(yī)家庭,系清代名醫(yī)張璐之子。張氏在《敖氏傷寒金鏡錄》和《觀舌心法》的基礎上,“正其錯誤,削其繁蕪,汰其無預于傷寒者,而參入家大人治案所紀,及己所親...[繼續(xù)閱讀]

中華舌診

自序

    嘗讀仲景書,止言舌白、胎滑,并無黃、黑、刺、裂。至《金鏡錄》始集三十六圖。逮后觀舌心法,廣至一百三十有七。何后世證變之多若此。寧知傷寒自表傳里,舌胎必由白滑而變他色,不似伏邪瘟疫等熱毒,自內(nèi)達外之一病便見黃黑諸...[繼續(xù)閱讀]

中華舌診

微白滑胎舌

    寒邪初入太陽,頭痛、身熱、惡寒、舌色微白有津。香蘇散、羌活湯之類發(fā)散之。圖1 微白滑胎舌...[繼續(xù)閱讀]

中華舌診

薄白滑胎舌

    此太陽里證舌也。二三日未曾汗,故邪入丹田漸深。急宜汗之。或太陽與少陽合病,有此舌者,柴胡桂枝湯主之。圖2 薄白滑胎舌...[繼續(xù)閱讀]

中華舌診

厚白滑胎舌

    病三四日,其邪只在太陽,故胎純白而厚,卻不干燥。其證頭疼發(fā)熱,脈浮而緊。解表自愈。圖3 厚白滑胎舌...[繼續(xù)閱讀]

中華舌診

干厚白胎舌

    病四五日,未經(jīng)發(fā)汗,邪熱漸深,少有微渴。過飲生冷,停積胸中,營熱胃冷,故令發(fā)熱煩躁,四肢逆冷,而胎白干厚,滿口白屑。宜四逆散加干姜。圖4 干厚白胎舌...[繼續(xù)閱讀]

中華舌診

白胎黃心舌

    此太陽經(jīng)初傳陽明腑病舌也。若微黃而潤,宜再汗。待胎燥里證具,則下之。若煩躁嘔吐,大柴胡湯加減。亦有下淡黃水沫,無稀糞者,大承氣下之。圖5 白胎黃心舌...[繼續(xù)閱讀]

中華舌診

白胎黃邊舌

    舌中見白胎,外有微黃者,必作泄。宜用解毒湯。惡寒者五苓散。圖6 白胎黃邊舌...[繼續(xù)閱讀]

中華舌診